阿根廷有“四寶”:足球、探戈、烤肉和瑪黛茶,吃喝玩樂都齊了,可見享樂是這個民族的天性。
和其他機場禁止攜帶液體飲料不同,阿根廷的國內飛機上,我驚訝地看到不少人拎著暖水瓶就上來了,原來他們隨身帶的是阿根廷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瑪黛茶(Yerba Mate)和水壺。
瑪黛茶原產地在巴拉圭河一代,與中國茶看上去類似,其實來自完全不同的植物—巴拉圭冬青的葉子和根莖。據說印加帝國時代便已被當地人發現,作為茶擁有400多年的飲用歷史了。瑪黛茶並非阿根廷獨有,在周圍幾個國家如烏拉圭、巴拉圭、玻利維亞等國也很流行。阿根廷人喝瑪黛茶很上癮,真正的“國民飲料”,公園中,街頭巷尾,各種交通工具上,到處都可以見到拿著茶壺的阿根廷人。喝茶,自然是用茶杯或者茶碗,然而阿根廷人卻是用吸管吸茶。原來瑪黛茶只是經過簡單磨碎處理,原片茶葉沒有辦法放入茶壺內沖泡。
瑪黛茶壺樣式簡單,過去用竹筒或葫蘆挖空就可以了,現在精美多了。茶壺有金屬模壓的,硬木雕琢的,葫蘆鑲邊的,也有皮革包裹的,我在北部的嚮導則用的是個橡膠做的,很現代的款 式。壺表面還刻有人物、山水、花鳥等圖案,甚至鑲嵌上阿根廷特產—粉紅色的“玫瑰石”。吸管多為金屬材質,鏤空橢圓形的管頭插入壺中,過濾茶湯防止吸入茶葉,最特別的是吸管、勺子、篩檢程式三合為一的小工具,一邊攪勻茶,一邊可以飲茶高檔的有鍍銀的。說實話,阿根廷可買的手信不多,茶壺是個不錯的選擇,我就有一隻葫蘆雕花的。
阿根廷人的“瑪黛茶文化”也很特別,傳統的喝茶方式,會以尊卑長幼的次序你一口我一口輪流用一根吸管吸茶,壺裏的水快吸幹的時候,再續上開水接著吸。邊吸邊聊,喝出了味道,也聯絡了感情,同時也是一種禮節。即使對陌生人也如此,我遇到過兩三次,第一次在大冰川的遊船上,坐在我旁邊的一位老人,得知我來自中國,很熱情地將手中的瑪黛茶遞給我,示意喝上一口。不好拒絕,那是第一次喝,感覺有點像我們的苦蕎茶,味道挺濃的。
瑪黛茶還有一個功能:除油解膩。要知道,阿根廷是畜牧業大國,人們的食物以牛羊肉為主,蔬菜很少,因此大快朵頤一番後,往往會喝上一壺瑪黛茶。說起烤肉Asado,我幾乎在阿根廷天天吃,用“兇狠”來形容一點不為過。和歐式烤肉切好再烤不一樣,南美人喜歡把大塊生肉放置於烤架上烘烤,待肉熟之後再切。阿根廷的烤肉分橫烤和豎烤,前者將肉平放在鐵蓖子上面,下面用炭火慢烤;後者則是將大塊的肉掛在鐵焊上,插在火堆旁,慢慢烤著,需要時間更長。
“鐵箅烤肉”的餐廳稱做Parrilla,我在巴里洛切找到當地最有名的一家Parrilla,晚上八點開門之前隊伍已經排到大街上了。這裏的烤肉味道不錯的奧秘在於肉質新鮮,師傅的手藝也精湛。阿根廷人吃烤肉講究的是原汁原味,用最新鮮的牛肉(多為屠宰不久、未經冷凍的肉),烤的時候不醃制,撒上專門的烤肉鹽用小火微熏。端上桌後,一刀切下去,牛肉還帶著血絲兒,香嫩、鬆軟、肥而不膩,我竟然一口氣吃掉了兩大塊。
卡拉法特這樣的旅遊城市,自然也少不了好吃的烤肉店。這家叫做Isabel的餐廳不止一個當地人推薦給我,這裏的經典是鐵板烤牛裏脊(Asadode Lomo),搭配洋蔥、番茄、土豆和香菜等,味道有些像中餐。當地人不僅喜歡烤牛肋骨肉、牛腩、牛裏脊,還有牛腰子、豬血腸等,講究點的會把腰子用檸檬汁或醋醃漬去腥,小腸用牛奶煮一下去油。
阿根廷北部山區盛產羊駝,第一次吃到羊駝肉,味道介於羊肉與牛肉之間,據說是大補之物,不敢多食,一小塊嘗嘗足矣,更何況,這樣的萌物也不捨得吃啊。
阿根廷北部有種叫做Locro的濃湯,是印第安和高喬人的傳統美食,以玉米和南瓜為主,搭配上牛腩、瑪鈴薯、豆仁熬出來,適合在冬天享用。這個季節我只在城中找到一家還供應的餐廳“DoñaSalta”,非常地道。至於朋友推薦的大餃子Empanada,裏面有蔬菜,蛋,橄欖,牛肉,雞肉,火腿或乳酪,味道一般。飯後我又點了份乳酪甜品Quesillo,裏面有楓糖與果仁,很好吃。
烏斯懷亞,不能不提到我的最愛—皇帝蟹(Sentolla)。這種體型巨大,產自比格爾海峽冷水蟹味道鮮美,不需要任何佐料,清水煮熟,巨大的蟹爪肉質鮮美豐厚,兩個人吃一隻剛剛好,再來份蟹肉海鮮湯,堪稱完美了。
本文原作者:陳婷,微博名阿茲貓,是一名環球旅遊者,自由撰稿人及高級攝影師。